close

近年來,關於「旅行」為題的學術專書大量出現,各式各樣的地景也成為討論的焦點。然而,論及作為觀光地景的海濱,便不得不提到法國史學家阿蘭柯賓(Alain Corbin)的《海的誘惑:發現海濱》(The Lure of the Sea: Thr Discovry of the Seaside,17501840)一書。柯賓致力於感覺的史建構,也就是從日常生活的元素如時間、味覺、假期等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影響進行社會文化史的分析。他的相關著作包括《味覺的史》、《妓女》等。而其作品特色在於不僅細膩地透過大量的史料掌握了史脈動,而其切入點更是相當具有社會想像力。

在《海的誘惑》一書當中,柯賓首先分析了為人所驚恐與為人所厭惡的海。從聖經當中所述的大洪水與海中的各式海獸開始,人們對海就有一種神秘與驚恐的感受。然而,人們對海更為直接的感受,來自於大航海時代以來的旅行。不過,這種感受是極為負面的。在當時的旅行者當中,不是船員就是旅行的文人。對船員來,長期在海上,不但船上的氣容易孳生病菌,到了他國下岸之後,這種病菌更是迅速傳染,也因此,大海等於被認為是傳染的根源。對文人們來,旅行最難過之處,則在於船上顛簸引起的暈船。可以,當時人們對於海沒有什麼好印象,然而,沒有她卻又無法進行遠程的旅行。儘管當時西方的人們對大海沒有好印象,荷蘭卻是個例外。荷蘭是一個透過大海的運輸經營貿易、擴張領土的國度,也因此,荷蘭人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反而有所好感,荷蘭的海景畫派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生。十七世紀初期開始,海景畫派的畫家們跟隨著艦隊出海,在海上,這些畫家們或畫出海的悲壯、或對海上戰鬥發出禮讚。

西方人與大海之間距離的拉近,主要原因之一在於醫學。十七世紀開始,有醫師主張在海邊居住有益身心,例如英國醫師羅伯特布爾頓(Robert Burton)在研究憂鬱症時,就提出住在海邊對身心有所幫助的觀點。他的論證之一,就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附近小島的居民之所以身體強健而且長壽,原因就在海邊的新鮮空氣。到了十八世紀,水不僅被認為對身體的血液循環有益,冷水浴更被認為促進循環的最好方式,大海也因此被認為是佳的場所。到了十九世紀,醫生們更鼓勵淋巴腺等分泌等相關疾病的患者到海邊養病。

事實上,在布爾頓的觀點提出之後,英國各地就已形成水療(SPA)的熱潮。然而,在旅行仍是有錢有閒的貴族專利的時代,水療仍是貴族們的專利。得注意的是,此一時期的水療,除了貴族的養身目的之外,水療也搭起社交舞台。英國早期的水療勝地如濱英吉利海峽的巴斯(Bath)和布萊頓(Brighton),便經常有貴族造訪,各式各樣的聚會、舞會乃至橋牌會等也成為不可缺的社交儀式。在水療開始被認為有益健康的年代當中,海水浴也大行其道。有趣的是,人們進行海水浴的方式各有不同,例如有的男性為彰顯男性氣概,直接跳入冰冷的海水以博得女性的讚賞。不過,最為特別的是海水浴車。這種車的結構如同一個小木屋,藉由馬車將之拉近海邊。這種海水浴車一方面可以逐地進入海裡,另一方面,則是小屋的隱密性。

無論如何,隨著醫學知識的演進,海濱不再是遙遠的,十七世紀中期荷蘭海景派畫家們眼中海濱風景也開始轉變。大海,不僅是悲壯與軍事戰鬥的,大海,也是荷蘭人庶民生活的空間。海濱,是從事漁業的人工作的場所、是村落生活空間的延伸、也是布爾喬亞階級約會散的浪漫空間。這樣的畫風,也影響了十九世紀初期英國浪漫畫派筆下的海濱,不再是古典主義時期冷靜平衡的線條,而是天空、海洋與陸地相互交雜的畫面。

儘管海濱不再是遙遠的,但那是對貴族、畫家而言;海濱真正成為大眾的,則有賴於交通網絡的運輸。對於海濱的認識早已有其史的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所擴展的鐵路,更在1840年的布萊頓誕生了第一個海水浴場,海水浴場的英文sanitarium源自拉丁語的sanatorium,也就是適合治療的意思。事實上,海水浴場也就是水療的大眾化。對法國來,海濱的出現,與英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拿破崙掌權之後,法國政局多變,部分貴族也流亡英國並且養成有水療養身的習慣。在拿破崙因滑鐵盧戰役下台後,流亡英國的貴族陸續回到法國,也將水療帶回法國。法國濱英吉利海峽的杜維勒(Trouville)從1830年代開始,就是一個海濱休養的勝地,也因此被稱為「海岸的女王」。杜維勒不僅成為布爾喬亞階級家庭前往度假之地,更有為數眾多的藝術家前往找尋靈感;這也使得原本僅有一千多人的小漁村搖身一變為有著眾多旅社的旅行勝地。相同的情形也出現在法國北部的濱海城市,到了第二帝國末期的1860年代,法國人的海濱之旅達到高潮。

得注意的是,海濱、靠海的旅館、賭城、花園等共同構成這些海濱聖地的基本元素。也隨著海濱之旅達到高潮,海濱也進入法國文學家的視野當中,例如普洛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或是巴爾札克1834年的短篇小《海邊的悲劇》。在普洛斯特筆下,海濱生活被賦予一種幸福的象;不過,巴爾札克則以海邊為背景鋪陳一段與捕魚者的對話。無論海濱洋溢著幸福感或人間的滄桑,海濱都被賦予一種遠離城市的意象。事實上,如果再從當時法國藝術家們的通信來看,海濱確實成為遠離城市文明、緊張生活的舒緩空間。

法國除了北面向海之外,南面也有地中海。濱地中海著名海濱城市尼斯(Nice)的開發與英國人廣泛的旅行足跡有直接的關連。英國最早經營旅行業的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不僅從1840年代開始經營旅行事業,1850年代開始更添加前往南歐度假的項目。事實上,在此之前,為了避開英國嚴冷的冬日,暖的地中海沿岸在冬季便已充滿濃濃的英國味。十八世紀第一個英國社區在羅馬出現、英國人所屬的教堂、英文報紙甚至板球都出現在地中海沿岸。十八世紀之前,尼斯乏人問津,直到英國的過冬者前來之後,才逐漸形成冬季旅行的聚落,1820年尼斯甚至也出現海邊的「英國散道」。庫克開始推展南歐業務的年代,也正是尼斯因觀光開始大幅轉型的年代,尼斯的城市規劃一切都與觀光息息相關──從獵鳥場、與其他海濱觀光城市相同的基本配備賭場、海濱旅社、花園等,在尼斯也逐漸一應全,尼斯也成為1860年到1914年之間發展速度最快的歐洲城市之一。有著充沛陽光資源優勢的尼斯也逐漸成為「歐洲的療養勝地」。

除了遠來的英國過冬客之外,巴黎城市人也逐漸開始往地中海濱的城市尼斯或是坎城(Cannes)跑。其間的關鍵是1867PLMLa 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de Paris à Lyon et à la Méditerranée鐵路的開通這條鐵路線包含前往濱地中海的城市這也使得巴黎與濱地中海城市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此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當時流行肺結核,到阿爾卑斯山呼吸新空氣或是到地中海曬太陽被認為是有助身體健康的養身方式,地中海濱的城市也因此湧進為健康而去的遊客。

得注意的是,儘管隨著人們對海濱的印象由恐懼轉為親近,大眾交通網絡的建立更使得海濱城為觀光度假乃至療養身心的景點。不過,一些悲劇性的意外則讓人類對海的印象重新回到恐懼的階段,1912415日的「鐵達尼號」事件就是一個悲劇性案例的代表。這艘象工業革命技術演進與大眾旅行誕生的豪華遊輪,搭載2223名乘客準備由英格蘭南開普頓駛向美國紐約,未料在加拿大東岸附近撞上冰山而沉沒,1500多名乘客因此命喪海上,成為人類旅行史上的重大悲劇。

總體來,人們對海的意象總有著廣闊與容納的意味,如果回顧海濱旅行的史,不也正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eng 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