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當代經濟學者麥迪遜(AngusMaddison)在《世界經濟,千年視野》裡指出,原本為世界最富的中國,從十四世紀起即進入長期下滑的過程。一八三九鴉片戰爭後下滑加速,一九七五年代中國人均所得只有歐洲的百分之七點五,乃是谷底。

    而後隨著一九七八的改革開放,中國已開始回升,目前人均所得與歐洲相比,已超過百分之二十,到了二○五○將為歐洲的一半。

    而中國之所以能快速找回活力,在眾多因素裡,教育無疑是主因之一。印度裔英國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也都承認,中國教育普及和完整,乃是中國「可共享的經濟」得以持續的原因。教育的完整,使得大陸迄今已有超過六十萬人前往歐美留學。其中許多人留在歐美,早已是歐美學院和公司裡的新興勢力,而超過十五萬返回的「海龜」,則扮演著教育擴張、創業研發、聯繫海外的功能。中國大陸從政府到大公司,都有大批外國頂級顧問和獨立董事,大陸金融改革裡葛林斯班即是重要諮詞對象。

    而除此之外,在它的「國家建造」裡,教育持續擴張無疑的乃是首要目標,目前諸如麻省理工學院,日本一橋大學等已設分校;大陸本身為了因應未來需求,已有一八六個MBA培訓計畫,各類科技所需的工程師一年產出至少三十五萬人。全球各大電子通訊及生醫公司會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這都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此,大陸的院校向台灣挖角,挖角的範圍擴及企管經濟、科技工程、人文社科等領域,這其實也是必然的結果。兩岸之間的競爭,學術力和知識力是主要的一支。從一九九○年代起,歐美大學及公司裡以前主要由台灣留學生所占的位子陸續被大陸留學生所取代,這是第一波。現在大陸直接向台灣挖角,則是第一波的延長。學術力和知識力的消長,是其他方面消長的基礎。根據現在已出現的趨勢,在半導體、生科、超導等方面的挖角還會加速。與此同步,將來台灣最好的學生寧願去拚清華、北大、南大、復旦,似乎也理所當然。

    學術力和知識力乃是一切的根本。它的移動取決於拉與推的力量。大陸的舞台較大,政府投入多,和世界掛鉤緊密,用功的學生多,加上薪資上升,這都是學術工作者的渴望。但只有拉還不足以成事。我們的學術環境惡化和水平降低,政治汙染了校園,教育和科技政策錯亂,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一代不如一代。當百年樹人這種說法自己都覺得可笑,我們的推力就等於在幫助了拉力。愈來愈多的優秀教師就在北京上海見。

    台灣學術力和知識力的惡化,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社會其實早已進入了一個反淘汰的階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eng Vincent 的頭像
    Tseng Vincent

    Tseng Vincent的部落格

    Tseng 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