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總是隨著政客的講話和動作而起伏,只當政客鬧得差不多了,人們才想到經濟,想到生活。

    而論經濟和生活,近年來台韓被拿來對比,早已成了慣例:台韓在科技上原本身高相同,而今「我長高了」的可不是台灣,而是南韓,差距也愈拉愈遠。當然更別說南韓文化出口的席捲東亞了。

    南韓之有今日,其實並非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思想的覺醒所致。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南韓在遭金融狙擊下嚴重受創。那是嚴重的「失敗」與「國恥」。它促使南韓在國家方向上,把臉對著北韓、中國和俄國,把背向著美國和日本,失敗也激發出南韓的創造力。金大中會見布希,布希對他不滿,當年訓斥說「北韓不可信」,金大中則頂撞說「請給和平一個機會」;盧武鉉更公開表示「朝鮮半島緊張,是美國的利益;不是我們朝鮮半島人民的利益」。這種態度,應為台灣在軍購問題上效法。

    因此,南韓今日的局面,是在領受到「失敗」教訓後的覺悟所致。於是,就必須提到最近以敬畏之心讀到的,由英國經濟學家歐墨洛(Paul Ormerod)所著的《為何大多數事情都失敗:演化、滅絕和經濟學》。歐墨洛在倡導一種從未有人談過的「失敗學」或「失敗經濟學」。

    過去的經濟學都是在談與經濟成功運作有關的供需、均衡、成長等事務;而企管教父們則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引用成功的案例,在談成功的經驗。這是一種以果證因,其實並沒有甚麼大道理,只是一種企業勵志而已。

    但現實上卻非如此,美國從最小到最大,計有六百萬家公司,每年倒閉消失的有六十萬家,英國每年倒閉一萬七千家。而倒閉的可不只是小公司而已。近代學者研究過,從一九一二到一九九五,全球百大企業,還留在榜內的只剩十九家。從一九一九到一九七九,美國百大企業有三分之二已不見蹤影。有位著名財經評論家也開玩笑稱:「當今CEO有百分之八十三都失敗!」最失敗的故事乃是「美國鋼鐵」,它在一九一七年的資產,若換算為現值,還超過微軟整整四分之一,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公司,而今安在哉?而「失敗」國不僅只限於公司而已,社會和政府的「失敗」也都多於成功。

    歐墨洛的「失敗學」是另一種專業。但他倡導「失敗學」,希望企業與公共政策領袖從「失敗」裡領受教訓,則無疑的大有警示作用。南韓的今天要感謝失敗,而我們台灣人卻永遠痛恨失敗,殊不知愈不肯承認失敗,愈痛恨失敗,失敗就更加賴著不肯走,只有感謝失敗,它才會送上成功當做臨別禮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eng 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