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全球一○四個國家或地區的「成長競爭力」,芬蘭的產學共同研究、教育制度品質、公立中小學品質以及高等教育在學率都分別名列世界第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量全球四十一個國家,共計廿五萬名十五歲的中學生,每三年公布一次結果。芬蘭連續在二○○○年及二○○三年的評量總成績中稱冠。個別項目中,「閱讀能力」和「科學」兩項世界第一。「數學」僅略次於香港,排名第二。「問題解決」測試上,也緊逼南韓,名列第二。這要歸功於芬蘭基礎教育的執行最高策略:「不讓一人落後」(Leftno-onebehind)。

 國際化 充分落實教科書中

芬蘭擅長於從自身的不足中開展新的機運。人口只有五二六萬,芬蘭人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品質的國民」。不能以量取勝,就要以高品質勝出。

教育的高品質從教材就可以看出。芬蘭的教科書,從封面到內頁的每一頁,文字和表格工工整整,配上生動彩色的精緻插圖和封面設計,顯然經過高度的整合,賞心悅目。

「國際化」和「芬蘭化」更在教科書中同步。舉個例,三年級的數學教科書有個題目,畫出加拿大多倫多電視鐵塔,標高五五三公尺,埃及某金字塔,標高一三九公尺,芬蘭鐵塔一六八公尺,台灣亞洲大廈AsiaPlaza,標高四三一公尺,馬來西亞雙塔四五○公尺。版面佔去整頁的五分之二,建築物名稱和所在地國家都註明其上。其他篇幅就是高低差的減法題目。

AsiaPlaza在高雄,二○○八年才會落成。台灣都沒多少人知道,芬蘭人早已放進小學教科書裡了。

 教算數 各國國旗地圖入題

同樣三年級的數學有一題,整頁畫了十面彩色的國旗;左邊一排包括烏克蘭、愛爾蘭、模里西斯、奈及利亞和利比亞。每個國旗都有很高的綠色比例。右邊一排是波蘭、法國、秘魯、哥倫比亞的國旗,最下方的第十面就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家的名字寫著Taiwan。這五面國旗的紅色都佔有高比例。這個主題在教分數,寫出綠色或紅色在國旗中佔有幾分之幾。

芬蘭人對世界的瞭解,尤其期望下一代多瞭解新興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企圖心,一目了然。

四年級的數學課本在「教」芬蘭和歐洲地理;一張芬蘭的區域地圖,標示著一個城鎮到另一地城鎮的距離。這個題目教加減法。九張代表芬蘭九個城市的彩色圖片佔半版,圖片下方各有一個萬位數字,那是城市人口。教的是萬位數的加減。漂亮又有層次的芬蘭全國地圖,標示著十八個紅點和地名,旁邊表格工整但不規則地列著各地人口數,用人口排名來教比大比小。還有歐洲地圖,標示各國首都到首都的距離,教的是萬位數字的加減。

 冰淇淋 小三英文課本主題

總之,一個數學題目同時就是一扇打開芬蘭孩子國際視野和認識國土的窗戶。教育是啟發,這個老生常談,在芬蘭的教科書上,以漂亮的形式和生動豐富的素材,美妙地落實。而台灣六年級粗糙的數學教科書,還和五十年前一樣,用小明、大華做題目。

英文教科書更值得一提,三年級的書名叫做冰淇淋島。一本書只有一個故事,寫一群小朋友在冰淇淋島的生活點滴。光是主題的選擇就已足以令人服氣。因為冰淇淋是芬蘭人的最愛,不但夏天吃,冬天也吃。四年級的主題是夢想團隊,講五個好朋友英倫之旅見到的形形色色。不但教英語,也教外國文化和國際禮儀。

 英、瑞典語 國民基本外語

芬蘭的英語教學注重在「講英語」,不是寫英語或考英語。學到的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從縱向推敲,每一年級的進階,是以生活主題隨著年紀的變化而不同。例如:三、四年級認識芬蘭和世界,五年級以戶外生活和旅行為插圖主題,六年級是物價,七年級是運動等等。這就是芬蘭教科書在「國際化」和「芬蘭化」同步時的基調。而以「成長經驗」做為教材的進階。

「擴張語種人口」是芬蘭教育的主要策略之一。芬蘭的孩子在義務教育完成後,人人至少都會三種語言;芬蘭語、瑞典語和英語。語言教育正是芬蘭教育的策略核心。是結束芬蘭這種小語種國家宿命的開始。

課堂上學單字crazy 老師要同學用演的

本報訊

數學教室裡,分組教學同時進行著。老師拼了一個塑膠積木的圖形,放在窗台上。兩組小朋友各五六個,分據兩張圓桌子,動手拼出和老師的樣品一樣的圖形。別桌的拼不同的自創圖形。程度最好的四個人據一方桌,對面而坐,低頭直書,負責演算老師給的題目。老師在各桌間走來走去,接受學生提問並指點。除了老師之外,還有一位教學助理,幫忙照顧學生和做教學準備。

老師遊走課堂 隨時指點疑問

英文課更有趣,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old後,請每個學生輪流聯想一個字,老師一一寫在黑板上。stupid crazy happy…等全班學生都各提供一個字後,黑板上共有二十幾個英文單字。接著,老師一個個叫學生到講台上表演,自己選一個字,即興演出,讓同學猜出所表演的字,然後再換另一個上台。表演過的字圈起來,後來的人只能選沒圈起來的字當表演題目。

家庭經濟課home economic不但每個人要自己做室內設計,畫出彩色設計圖,還要自己去詢價,編列家具、碗盤、鍋子等等預算。啟智班學生只有五六個,教室走廊的牆壁上貼著他們的作品,用自己的名字設計圖案,貼出鮮豔漂亮的一面牆壁。牆壁的廣泛利用是一大特色。教室裡和走廊上的牆壁上貼著:老師給孩子的剪報、學生的作品、提出的問題、聯合國年度主要計畫宣導的漫畫海報、用碎布拼貼的歐盟各國國旗,旁邊對照著歐盟的官方各國國旗海報。連教室的門和學生置物櫃也不放過。門上貼著學生集體創作的人體漫畫,註明全身各器官的英文名稱。還寫著Welcome一個大字。置物櫃門上貼著幾十張色彩繽紛的人物彩畫。

我最喜歡穿堂上的兩面大方格玻璃,樸拙又美麗。有些方格留白,有些塗上藍黃色彩,有些畫著英國、瑞士等國國旗。透過留白的玻璃窗俯瞰運動場,孩子們穿著各色各樣的衣服在玩耍,襯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些也全都是孩子的傑作。

這樣的教學方法印證了OECD在「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的驚奇發現:OECD受測學校的成績優劣差距高達卅六%。但,芬蘭的校際差異卻不到五%。受測學生中有廿一%未通過所設定的標準。但,芬蘭只有四%。就是這種平均的高素質讓芬蘭獲得冠軍。

芬蘭和台灣一樣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從一年級到九年級。七歲才上一年級。芬蘭孩子讀半天。台灣孩子一般讀全天。

台灣習慣上的半天是到中午十二點。芬蘭的半天是到下午兩點。這樣的安排對上班的家長幫助很大,既不必煩惱孩子們的午餐,孩子們吃過營養午餐,還可以自由繼續留在學校,選修其他課程或參加活動。

根據OECD的調查,芬蘭十五歲級中學生平均每周花費卅小時在課業上,低於OECD所調查的平均時數─卅五小時。南韓學生則平均每周要花上五十小時。就單項科目而言,芬蘭學生花在數學的時間平均每周四個半小時,OECD調查所得的平均數是每周七小時。

唸書時間最少 成果舉世矚目

芬蘭學生的唸書時間比別國的孩子少,卻能達到更好、更均衡、更普及的高水準教育成果。芬蘭教育體系和教師群的長期規畫能力和執行力,已經引起舉世的矚目,前往取經的先進國家教育考察團絡繹不絕。我們的鄰居日本,也早就出版了不少「芬蘭教育模式」的相關書籍。

芬蘭教育名聞全球,芬蘭國人更是冷暖自知。二○○四年底,芬蘭中學生職場願望大調查,他們最想做的第一名職業是甚麼?就是「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eng Vincent 的頭像
    Tseng Vincent

    Tseng Vincent的部落格

    Tseng 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